建设智慧课程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郝兆杰 李佳可 徐凤琪 韩会芳     |      2025-09-02     |     阅读数: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赋能课程形态嬗变。

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积极拥抱新技术,深化“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探索数智技术赋能课程建设新路径。在课程形态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积极探索智慧课程、课程知识图谱等新形态课程建设,建设AI助教、智能体等新型工具,促进传统慕课智慧升级,建成“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等多门智慧课程。在教材形态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积极构建数字教材,促进课程教材融合发展,优化教材知识体系,打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组织样态,联动智慧课程与数字教材建设,突破知识边界,构建知识开放互联的数字空间,夯实人才培养的课程“基石”。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教学模式重塑。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教育的重心逐渐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全面的能力培养转移。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程序性、直观化的提炼与表达,蕴含着学习者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团队立足课程形态变革,积极探索“个性化、数据化、智能化、创新性”的课堂变革。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团队发挥课程平台优势,打造“资源中心、交互中心、支持中心、监管中心”,通过“确立课题、分析资料、形成方案、展示交流、反馈完善”等流程,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全面提升学习者的问题意识、研究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拓展学习深度,提高目标达成层级。二是 AI 赋能个性化教学。课程团队基于 AI 助教、智能体,以精准学情分析为教学逻辑起点,在班级授课制下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形成“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反馈—学习支持”的链式反应,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三是深化评价方式变革。课程团队融通在线课程平台、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工具,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常态化、伴随式、全域性采集教与学数据,积极推进基于全域数据的课程评价改革。结合课程特点,取消纸质闭卷考试,不断调整线上学习、作业完成、作品提交、 研究性学习等所占的分值。充分利用精准画像,为学习者提供直观、 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与学习路径,构建“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以融合创新为驱动,打造应用场景。

深度融合、创新应用是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除了丰富智慧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团队还积极创新智慧课程应用场景,致力于从“课堂革命”向“模式变革”升级。一是构建课程群。智慧课程运用语义分析、知识抽取技术等,将孤立知识点编织成“节点—链路—网络”结构,打破了传统知识点线性静态排列的形式,构建“核心知识+动态拓展”的弹性体系,保持课程内容时代性、实用性的同时,打破课程与课程的边界,促进课程间联动发展,消除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与冗余,促进专业与学科知识体系发展。课程团队构建教师数字素养课程群,不断创新智慧课程应用场景。二是建设微专业。课程团队不断创新课程应用方式,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创新”微专业,着力提升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注重实践实训,将项目式教学、协作式教学、跨学科教学、产教融合等育人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差距,提升人才培养的灵敏度。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主持获批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1门河南省教师教育优质课,1本数字教材获批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另获河南大学智慧课程案例设计奖4项、河南大学非标准答案试题及学生优秀答案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1项等。教育技术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顺利通过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近年来,学生在“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励40余项,省级奖励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