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下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与学”系列学术讲座第六期在金明校区7609创客教室顺利举行,河南大学教育学部赵慧臣教授受邀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知识创新共同体:促进智能时代的新质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教育学部心理学院教授赵燕华主持,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师生参与此次活动。

报告伊始,赵慧臣强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学生知识创新面临三大挑战。首先,知识表征多元化,外在形态丰富;其次,知识来源丰富,内容多元聚合;最后,创新工具智能化,创新效果面临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学生知识创新共同体”这一概念。该共同体五大核心要素构成:主体、客体、规则、工具、环境,并且贯穿知识识别、知识内化、知识整合、知识迁移、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创新这六大过程。
随后,赵慧臣向大家分享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知识创新共同体如何发挥作用,并特别强调了学生要提高智能学习素养,以实现人机协同学习。针对学生知识创新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他从五个维度提出系统性建议:首先,倡导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智能+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次,强调明确知识创新目标,确保知识创新方向与社会需求同步;再次,主张优化学生知识创新行为准则,构建智能时代的知识创新秩序;同时,提出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与监管机制,保障知识创新工具合理使用;最后,建议丰富人机协同创新的场景,优化知识创新的生态系统。

最后,赵慧臣在总结中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强调在智能时代,教育工作者需培养“以器明道”的专业自觉性,应当利用智能技术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赋能,使教育回归到追求生命完整性的本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