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中原名师流动工作站第十一期读书会成功举行

      |      2024-09-30     |     阅读数:

2024年9月29日晚上,河南大学中原名师流动工作站第十一期读书会成功举行。本期读书会由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河南大学中原名师流动工作站承办。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腾讯会议、教育家云书院同步直播,围绕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展开深入的学术对话。

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中原名师周照鹏引读;鹤壁市高中语文教师、市骨干教师王芳,鹤壁市高中语文教师、市骨干教师董要华,鹤壁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省骨干教师李刚,鹤壁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市优秀班主任李培龙,以及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的博士生杨孟娜同学呼应;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清溪、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美玲点评。活动由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王海凤老师主持。

首先,周照鹏进行引读。他认为《不做教书匠》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故事来阐述教育理念,基于教育现状给青年教师提出恳切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他指出,教书匠与教育者的区别在于,教书匠注重传授知识,而教育者关注学生成长,两者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异。同时,他对《不做教书匠》蕴含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

随后,呼应人王芳认为,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需要勇气、行动和细心。其中,勇气要求教师要勇敢地面对挑战,把握成长机遇,而教师的实际行动是引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她还强调,真正的教育者要从细节出发,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料之外的影响。

董要华以“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为主题进行呼应。关于责任感,董要华认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浮华的世界中不断前行,一定要拥有似水般厚重的责任感。言及上进心,他强调,教师要想获得教书的才气与底气,日积月累地读书与思考是为破解之道。

李刚从“如何做一名有情感的老师”进行呼应。他指出,“情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职业,二是对学生。职业上,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其次要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还应当具备专业水准与文化底蕴。对学生,则要求教师有温度,即有情有义的关怀学生,给予学生温暖,还应发挥教师人格熏染的效用为学生成长树立正向榜样。有情感的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李培龙认为,作为老师,一方面要知行合一,长远谋划,仔细把事情做对,专心把事情做好,将学生未来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方能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在做好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应及时进行教育反思。同时,他还强调,身为人师需以身垂范,笃行不怠,以教师眼中的光和心中爱与引导去点燃学生,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营造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杨孟娜就“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情绪劳动”一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和奋斗感是破除教师职业倦怠与提升教师情绪的关键所在。

接着,在点评环节,杨清溪首先用系统、深刻、惊艳三个词语概括了自己对于周照鹏引读《不做教书匠》一书的感受。其次他就“教书匠”与“教育家”二者间的区别进行了辨析,指出教书匠是基于经验主义至上,而教育家则是经验与科学并存。

郑美玲就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深刻阐述。她从书名出发,指出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即前者强调重复与单一,而后者则强调创新与综合,而后层层递进,并指出较之教书匠的技能导向,教育家更加凸显智慧,面向未来,思考与教育情怀的分量。郑美玲表示,教育家精神应当普遍化、日常化、机制化,呼吁教育工作者努力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

最后,王海凤向参与此次研读分享的各位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至此,本次读书会活动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通过共同研读、分享心得和专家点评等环节,与会师生们对《不做教书匠》这部经典的教育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