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陈梓北27首抗战歌曲尘封70载重现

  毛瑞康     |      2016-01-01     |     阅读数:

近日,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深圳市畅想艺术团主办的《您从未听到过的父辈歌声——教育家陈梓北27首抗战歌曲尘封70载重现》讲座在深圳罗湖区文化馆举行。我校校友、《河南大学校歌》曲作者陈梓北的次子陈文明作为讲述人,将父辈用歌声投入抗战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感动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讲座当天,可容纳400人的罗湖区文化馆演出厅座无虚席,陈文明以 《一口没有打开的箱子》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发现父亲歌曲的全过程。陈文明说,父亲一生创作了大量乐曲,如《抗战歌曲选》《远征进行曲》《纪念鲁迅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创作了200多首儿童歌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父亲尘封已久的遗作里,发现了从未面世的27首抗战歌曲。“这27首抗战歌曲的词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教育家、将军和音乐家,如老舍、郭沫若、刘百川、陈侠、光未然、冯玉祥、萧汉杰等。似乎歌曲里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每一句歌词都是怒吼的炮弹。” 陈文明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在日本留学的陈梓北愤然回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抗战前期在河南大学流亡洛阳潭头时创办的七七中学担任音乐教员,潜心编写《抗战歌曲集》,创办《战教周刊》,为《前锋日报》《正义报》《教育短波》等撰稿,并创作了《七七中学校歌》。1940年陈梓北到河南大学任教,国难当头,又与嵇文甫共同创作了《河南大学校歌》,以歌曲的形式凝聚师生力量,鼓舞抗战斗志。因积极宣传抗战,参加学生运动,1942年陈梓北被国民党特务组织以“赤化”为由逮捕入狱。“父亲自日本回国投入抗战直至被捕入狱,都始终与河大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七七中学,到流亡中的河南大学,河大流亡办学的精神与进步学子的抗日斗争深深地感染着父亲,为父亲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同时,父亲创作的抗战歌曲也激励着更多的进步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为河大的流亡办学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音符。”陈梓北的长子陈文光谈到。

陈梓北(1905-2001),原名陈梓潼,山东黄县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开封一师等校任教5年。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教育科研究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愤然回国,期间他曾在河大流亡潭头时创立的潭头七七中学(现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担任音乐教员。1940年8月到河南大学教育系任教授直至逝世。他是中国珠算协会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国珠协副会长、《珠算》杂志顾问等职,著有《丹麦教育》、《基本珠算讲解教程》、《珠算速成简明教程》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