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

  梁睿 杨孟娜     |      2025-10-27     |     阅读数:

10月25日至26日,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大学郑州校区顺利举办。本次年会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基础教育评价使命与挑战。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雪城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基础教育评价领域专家学者、专委会理事与特邀代表等300余人出席年会。本次年会得到《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重要学术期刊支持。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刘志军教授主持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向东向全体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河南大学积极服务国家与区域教育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教育评价研究,通过打造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河南教育智能评价实验室等平台矩阵,推动教育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在智能教育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学校将努力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持续贡献河大力量。

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聂世忠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河南省在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三大实践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富有河南特点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等方面实现精准突破;三是依托专业力量,促进研用结合,提升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他表示,河南将持续深化评价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完善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辛涛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评价工作需承担新的时代使命,以强国建设要求进行系统审视与反思。他呼吁专委会全体成员在评价改革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政策服务与成果推广方面发挥咨询作用,持续深化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团结全国同行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专业智慧。

25日上午的首场专题研讨中,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以“学评融合:学生评价改革的新取向”为题作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评价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新西兰奥克兰大学Gavin Brown教授分享了“促进学习的评价”国际前沿理念;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则从宏观视角剖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破局之道;美国雪城大学雷静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与创新应用展开论述;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张丰主任从实践层面探讨了评价改革的问题挑战与生态取向的落地路径。


26日上午的专题报告聚焦评价改革的具体领域,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探讨了测量时代德育评价的可行路径;上海市教科院陆璟副院长分享了创造性思维评价的实践突破;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系统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冰山模型及测评体系;北京教育考试院臧铁军研究员深入分析了高考命题改革与深度学习的关联机制;澳门大学胡碧颖教授和东北育才学校赵延坤校长分别从师幼互动质量评价和学校发展性评价实践角度,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案例。

本次年会设立的六大平行论坛各具特色,系统覆盖了基础教育评价的关键领域。论坛一聚焦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路径。论坛二围绕学生评价创新,探索了综合素质评价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模式。论坛三深入研讨教师评价改革,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与激励机制的完善。论坛四着眼于学校评价现代化转型,研究学校治理与发展的评价引领策略。论坛五致力于构建中国基础教育评价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本土化实践。论坛六则重点关注数智技术赋能评价改革,探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教育评价中的创新应用。各论坛通过深入研讨,为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实践方案。

刘志军在26日上午举行的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他强调,面向未来,教育评价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和河南大学智慧教育与智能评价实验室联合承办。